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十一章

军魂 by 老土

2018-5-28 19:32

第二十章 新来的校长
  1936年10月,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省会宁县的兴隆镇将台堡,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,随后到达陕北。1937年7月7日,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向北平郊区宛平县卢沟桥中国守军武装进攻。8日,中共中央发出《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,明确指出:中华民族危机!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,才是中国的出路!号召全国同胞、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,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,抵抗日本的侵略。9月,李贞便满腔仇恨地跟随120师从富平县庄里镇出发,东渡黄河,奔赴抗战前线。
  在血与火的晋察冀抗日前线,李贞与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,顽强英勇地抗击着日寇。不久,因战争的需要,中央决定培训一批优秀的抗日军政干部。她接到了八路军总部的通知,从冀中前线回到延安,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
  在抗日军政大学,她一边刻苦学习,一边积极参加延安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工作。这天,她正在挥汗如雨地挖着窑洞,时值深秋,她与战士们一道披着深秋的寒露,紧张地战斗。
  抗大房子不够,得靠学员自己动手挖窑洞,因此,他们白天上课,晚上便挑灯夜战。正忙着,有人跑来通知她:“李贞,中央组织部找你。”“找我?”她吃惊地问。
  “对,叫你赶快去一趟。”来人说。
  “是不是又有新的任务?”
  来人笑道:“你快去吧,去了就知道了。”
  于是,她便赶去中央组织部的办公窑洞。
  窑洞不很大,却拾掇得干干净净,四面墙壁粉刷得雪白,窗户上糊着窗纸。此刻,李富春正坐在桌子前等她。李富春是中央组织部部长,这是一位有胆有识的中年干部,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,处事老练稳重,或者说多少有些斯文。他见李贞走了进来,便微笑道:“李贞同志,坐呀!”李贞瞧着他,却迫不及待地说:“李部长,可别调动我的工作啊,我学习后,就赶回冀北平原的前线去打击日冠。”李富春仍是满脸堆笑:“呵呵!不肯离开学校了?”“学习对我来说,太重要了,我会珍惜这段学习时光的。”她说。
  “这就不错嘛,”李富春说:“其实,学习和打仗都同样重要,对不对?”“是啊,学习好了,日后就能更好地为革命工作。”“这也就同后方与前方一样,前方保卫了后方,没有前方战士的艰苦战斗,就没有后方群众的安宁,但后方又支援了前方,后方是前方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,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联的因果关系呀!”李贞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与自己谈起前方与后方,莫非这也与自己有关系吗?难道又有新的任务?她心里暗暗地思忖着,有些忐忑不安,却又有一种渴望和激情。
  李富春两眼盯着她问:“如果让你留在后方,你愿意吗?”“不,我得上前线去。这些年我一直都在与敌人作战,我习惯了战斗生活。”“那你是认为后方不重要了?”“不,后方前方都重要。”“这不就对了嘛!”李富春忽然变得很严肃,说,“现在我正式通知你,经组织研究,决定调你到八路军妇女学校担任校长。”“担任校长?我能干吗?”她愣怔了一下,吃惊地眼大了两眼。
  “怎么不行?”李富春说,“这是组织上经过了慎重考虑的。八路军妇女学校的学员,都是从各部队选调上来的,有参加过长征的娘子军,有来自己东北的学生,这可是我们党、我们军队的宝贵财富呀!”“可我文化程度不高。”她嗫嚅着说。
  “但你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,一名优秀的红军干部。当然,会有困难,但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的。这战胜困难,是不是也同上阵杀敌一样?也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呀!”李富春看着她说。
  “好吧,我会努力把学校工作做好的!”她坚定地说。
  “我就知道你会同意的。”李富春笑道。
  “您真事先就能知道?”
  “是啊!第一。你不是喜欢学校吗?这不,仍然是学校呀!第二,你说你需要学习,那些战士们不是也需要学习吗?有这两点,难道还不够吗?”她“扑哧”一下笑了。
  她激动而又轻快地从窑洞走了出来。月亮探着个头从背后山峰露出半边清秀的面孔。凉凉的风轻轻地在山卯上吹着,她仿佛听到了大地的呼吸,似乎感觉到了脚下的土地在微微颤动,像有热流在涌荡,有春气在蒸腾。她知道,从明天起,她将开始一种新的生活,也许是一种热烈又奇巧的生活,或许还会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等待着她。可是,年轻的血液却倔强地在周身血管里奔突。
  八路军妇女学校在甘肃庆阳。
  这是她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晚上。夜深了,四面八处,都没有了人声,她却仍坐在桌前思考着如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,白天,所看到的一切,此刻都在她的眼前旋转着,来回晃动着。
  今天,她一到学校,刚放下行李,就到学校四处走走,想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。她走进学员居住的窑洞和作为教室的窑洞,心里竟说不上什么味儿,只觉得难受,只见窑洞大多没有安装门窗,就像没有牙齿的老人,张开着空洞洞的豁口,且里面阴暗潮湿,散发出一股难闻的霉味。尤其是学员居住的窑洞,连炕都没有修好,这些学员们该怎样熬过这寒冷的冬天呢?她立时眉毛拧在了一起,脸色像黄昏一样阴沉,心里沉重得像压上了铅块。她赶紧找来学校的管理科科长。
  科长姓陈,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男人,他忐忑不安地望着她,他以为这位新来的校长一定是嫌自己的住房条件不好来找他的,忙解释说:“李校长,学校就这么个条件,您那间住房已算是好的了。”“我不是说我的房子,”她一脸严肃的说:“我是问你,你是抓管理的吗?”“是啊!”“那你是怎么管理的呢?”“我也想把学校管理好,可是困难多啦,最主要的是缺少经费,巧媳妇也难做无米之炊呀!”陈科长两手一摊,显出一脸的无奈。
  她皱了一下那都快连在一起的双眉,正想发作,一想他说的也是实情,便又咽下一口气,风不起,火不冒,像聊家常似的说起来:“陈科长,刚才我都看了一下,学校目前存在许多困难这是事实,但是比起前线,这困难应该算小了吧?组织上把我们安排在这里,就是对我们的信任,叫我们来解决困难,对吗?”“是这样。”陈科长立时红了脸块。
  这时,正好吃午饭的号声吹响了,她对他说:“走,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志们的伙食是怎么个样子。”他们来到作为食堂的窑洞,只见学员们都一个个蹲在地上吃饭。
  她走前去问:“同志们,怎么样?这伙食还好吗?”这不问还好,一问,不少人话里就带着火气:“好什么好,你自己尝尝不就知道了!”陈科长连忙大声制止道:“怎么能这么说话呢?这位是我们学校新来的校长,特地来看望大家,我们可都是革命战士,还怕吃苦吗?”“吃苦不怕,但不能吃砂粒!”一位年轻的女学员忽然一下把盛着饭的碗塞到她面前,忿忿地说:“李校长,你尝尝,这饭能吃吗?”她接过碗,用筷子扒了一口,“咯噔”一下,居然就咬着了砂粒。她皱着眉头说:“这饭确实难吃!”学员见校长也这么说,说话也就更为激烈。
  “你尝尝这菜吧,没油没盐的。”
  “一日三餐,清汤寡水,还叫我们怎么搞好学习?”……她环顾一下大家,表情严肃地说:“同志们,大家都是从部队上来的,打过仗,吃过苦,我知道,大家是不怕吃苦的。但这伙食的确是不好,我们有责任,作为校长,我一定尽力尽快地解决问题,一定要让大家吃好住好学习好,再苦也不能苦了战士呀!”大家一听,都很受感动,有的发出啧啧声,有的鼓掌,还有的欢呼。陈科长这个高大魁梧的汉子,竟呆呆地怔在了那里……她想到这里,心情又变得十分沉重,她想:为什么我们有的同志总不善于替战士们想一想呢?为什么总是要强调这个困难那个困难?她在思考中渐渐理清了自己的思路,便铺开纸,写下一份整改方案:
  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